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仁者见智

有大德才会有大智

 
 
 

日志

 
 

为每个师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刊发稿)  

2010-10-21 17:07:00|  分类: 刊发文章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为每个师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

——洪泽县实验小学的教育理想

■李建成

近年来,我校基于“人”发展的根本需求——成长;也基于现代教育的追求——尊重“人”的差异,依靠和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更基于大教育观的要求——家长、学生和教师一起成长,共同享受教育,提出“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的办学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探究直接抵及教育的本质——关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为了完成这个使命,我们将积极探究“为每个师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推进教育校本化。

一、为教师营造适合自己成长的文化

教师成长需要适宜的文化,这种文化关键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建构。为此,我们应注重引领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探究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

1.让教师践行“共享成长”的教育

学校的价值追求需要每一位教师通过个体的教育活动实现。“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从对象上看,既关注学生的成长,也关注教师的成长;从目标上看,既关注现在的成长,也关注未来的成长。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要引领师生追求“教‘育’相长”,即“共享成长”:把她作为教育理念,让每个人追求成长、享受成长、促进成长,让每个人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都“共享成长”。把她作为教育目标,追求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享受成长,让师生、家长和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成长。把她作为教育方法,通过让每个人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感受、分享和借鉴自己与他人的成长经验或经历,促进自我和他人的成长。把她作为教育方式,践行用文化熏陶人、用文化发展人,让人通过享受自己和他人的成长而成长,通过享受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发展而发展。通过践行“共享成长”的教育,促进教师探究师生的教育方式和成长方式,享受“教育的成长”,提升个体素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品质。

2.让教师追求“张扬个性”的教学

教师成长的本质是自己个性的张扬,是自我特长的发展。这里的“个性”和“特长”指的是一种教学风格,是一种教学素养。教师的教学风格千差万别,一种风格也便是一种成长方式。在未来的改革中,我们应努力关注教师教学个性和特长的培养,倡导“百花齐放”,引导他们根据个性和特长建构自己的教学方法:擅长“抒情的”,引导他们多去探究情感教学;喜欢“慎思的”,引导他们多去探究思维教学;爱好“艺术的”,引导他们多去探究情景教学……给他们提供自由发展的平台,营造促进他们自主成长的氛围,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学品质。

二、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成长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潜质和优势,他们的成长也有其个体需要。未来的教育不应是精英教育,更不应是选择教育,应该是满足每个人成长需要的个性教育。学校教育应“对每个人成长负责”,“为每个人成长服务”,“适合每个人发展”;要把学校建成学生喜爱的场所和成长的乐园,让学生想来学校学习和生活。

1.培养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师

教育必须遵循学生的生长规律。教育中的许多冲突、缺失,都源于学校教育习惯于让学生适应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思想是“非生本”的。学校教育发展的着眼点是学生,着力点是教师。要创建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首先要培养适合学生的教师,因此,我们应该全力打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师:将教师的成长目标、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都指向“建构‘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引导教师学习儿童,走近儿童,了解儿童,尊重儿童,成为儿童的益友。在教育活动中,要让教师一切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把自己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师生的生活世界,让他们依靠学生生命自然的潜能发展生命的灵性。

2.提供适合学生成长的课程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道出课程的重要性,但忽视了人的主观需要,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人”。为了促进每个学生更好成长,我们应在课程建设上下功夫,积极建构适合学生成长并使学生喜欢的课程:其一,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国家课程不是完全照搬“课标要求”,在课堂实施时我们紧紧围绕学生“成长需要”设计教学活动。方法上,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教师教”转化为“学生学”,让学生成为成长的探究者;内容上,精心加工学生成长养分,将“教材”转化为“学材”——把教科书“烹制成”滋养学生成长的“营养美食”。其二,实现校本课程“人本化”。校本课程紧紧围绕学生“成长需要”组织开发设计。方法上,积极组织师生自主开发,将“专家开发”转化为“师生开发”,让学生在开发中成长;内容上,切实关照学生自己的兴趣,将“关注社会需要”转化为“关怀生命潜能”,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其三,促进生本课程“个性化”。学校紧紧围绕学生成长需要建构“生本课程”,积极引导学生根据个体特长和爱好,建构个体的生本课程,促进个体优势潜能的张扬和劣势潜能的发展。内容上,从中年级开始,我们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建立“自修课”,课程由自己确定,可以是音乐、美术、体育、电脑、劳动,也可以是语文、数学和外语;方法上,突出个体选择,可以是听说读写,也可以是娱乐运动;方式上,注重自主安排,可以个人独立进行,也可以和别人共同合作。总之,每日必做,每做必记,每记必思,每思必得。通过这种个体的生本课程培养兴趣、张扬个性、锤炼能力。

3.组织适合学生成长的活动

现在学校活动大多数是成人设计的,教师一厢情愿,功利性太强——为了完成某种任务或实现自己的目的,成人化现象严重,学生参与兴趣不高。为了促进每个学生更好成长,我们应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满足他们多样发展、个性成长的需求,引导师生因“校”制宜,因人而异,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擅长体育的学生,设计各种球类、田径和生活体育活动;为爱好音乐的学生,设计器乐、声乐和舞蹈活动;为喜欢美术的学生,设计国画、儿童画和书法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心动的活动,力求触动不同个性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各种潜能学生的生长点。另外,在开展活动时,要给学生自己成长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尝试,自己判断,自己选择,以自己的方式成长。

古人云:“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诗·小雅·由仪序》)学校存在的价值不只是迎合社会需要、塑造“社会人才”,也不只是迎合家长需要、造就“高考英才”。学校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为每个师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偏离了这个“本”,学校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基于这样理解,我们将不懈追求让广大师生“以自己的方式成长”。

 

 

此文刊发在《江苏教育》2010.10(教育管理)

  评论这张
 
阅读(38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