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仁者见智

有大德才会有大智

 
 
 

日志

 
 

教师的乐趣来自对学生的兴趣(摘)  

2012-10-26 16:20:56|  分类: 他山之玉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孩子持续发展的基础。亲其师、信其道,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才会将更多的心思用在学习上,取得优良的成绩才会水到渠成。

■云龙

 杨聪,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灵江小学语文教师,他通过《好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的真正任务和目的,不是评判,而是唤醒,是善的传递,爱的共鸣。

 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

 德国社会心理学家温勒说:“行为是一个人特定人格和他所处情境的共同函数。”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创设的温馨环境,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杨聪老师深谙此道。

 语文课还剩一些时间,杨聪让孩子们做作业。没多久,有几个孩子做完了作业,开始闲聊。杨聪走过去问一个学生:“你现在有空吗?”孩子不好意思地用手摸了一下脑袋说:“作业做完了,没事了。老师,您要我做些什么吗?”杨聪说:“如果你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阅读课外书、练钢笔字、画画等,你就去做。要是很空闲,老师就要另外布置一些作业给你做,比如抄写字词、课文,等等。你愿意做哪种事呢?”

 这位同学一听,向同桌伸了伸舌头,急忙说:“老师,我有事做,我还要看《安徒生童话》呢……”从那以后,在自学课上,每当学生听到杨聪老师说“你现在很空闲吗?那老师单独给你布置些作业!”他们就都会心地笑着,主动地忙自己该忙的事了。

 智慧的老师总会用智慧的方式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让孩子们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

 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成长

 学生们在群体中生活,磕磕碰碰是难免的事情,今天因为话不投机吵起来了,明天又因为一件小事打起来了,很多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便像救火队员一样,为此忙个不停。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些在教师眼里看上去很严重的事情,还没有来得及处理,而双方却已经和好如初,又在一起玩玩闹闹了。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一个自然人进步成为社会人,能够熟悉并理解当今社会现实,以便在这个社会生存发展。但是,引导孩子们学会成人社会的规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例如,都是为了认识杠杆原理,幼儿园教师让孩子们玩跷跷板,小学教师让学生们画杠杆,初中教师开始给学生们讲解简单的杠杆原理,高中教师则进一步向学生解释转动的原因和力矩的概念,而进了大学以后,学生们已经可以用微积分来研究物体转动的问题了。

 公民社会的很多规则也是如此。教师在处理学生交往中的一些问题时,少一些枯燥乏味的说教和简单粗暴的压制,多一些见机行事的“闹着玩”,就会发现,教育其实并非那样吃力。请看:

 放学之后,杨老师还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忽然有同学来报告说叶游和吴南要打起来了。

 杨老师出去看他们时,他们已经向办公室走来了,一个咬牙切齿,一个横眉竖目。

 “打得怎么样啊?有没有输赢?”杨老师一边问,一边在办公室里腾出了一块空地,“这样吧,你们再在这里打一次,老师当裁判,为你们定一个输赢!”

 “注意了,开打时要遵守以下规则:脑袋不能打,不然脑震荡了;眼睛不能戳,不然成瞎子了;面部不能抓,不然破相了;脖子不能掐,不然断气了……”杨老师的规则还没有说完,两个人就都扑哧一声笑起来了。

 老师越是要求他们动手,他们越是觉得可笑,于是向老师坦白他们因为相互比体型,不服气而动了手,现在意识到错了。最后两人相互抱了抱,眉开眼笑地离开了办公室。

 学生不良行为的症结所在

 学生有时难免做出一些不良行为,教师需要认真分析成因,对症下药,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杨聪老师分析、归纳出导致学生不良行为的四个因素:

 一、寻求关注。同一个班里的学生,受到老师关注的程度通常是不一样的。那些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常常会被教师忽视,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失落、烦躁、压抑的心理。以消极的行为引起老师的关注,是他们惯用的一种手段。

 二、争夺“权利”。有些学生对教师的控制表示不满,会以争夺“权利”的方式来反抗教师,常常与教师发生争执,偏激地反驳教师的言论,消极抵抗教师布置的任务等。他们期望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实施“报复”。当师生感情淡漠甚至没有感情可言的时候,学生最易冲动、极具攻击性。受“报复”心理驱使的学生最喜欢采取的不良行为包括对教师撒谎、偷盗、欺骗、咒骂,摔桌椅、敲玻璃等。

 四、假装无能。假使学生的不良行为被教师强大的权威震慑和压迫了,达不到“报复”的目的时,就会采取消极行为抗争:不关心学校、班级的任何事情,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以上四个因素之间,有着层层递进的内在联系。学生之所以做出不良行为,一般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关注。

 我们一直强调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教育的乐趣来自对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真心对班里的每一个孩子感兴趣,关注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掌握他们的情感状态,那么学生的不良行为便会大大减少。

 可能有人会说,每天忙着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和他们沟通?其实,对学生来说,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正是孩子们持续发展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就会将更多的心思用在学习上,取得优良的成绩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评论这张
 
阅读(259)| 评论(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