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仁者见智

有大德才会有大智

 
 
 

日志

 
 

“反思阅读”策略的探究(发表稿)  

2008-12-30 11:06:57|  分类: 刊发文章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反思阅读”策略的探究

李建成

[摘 要]    只有经历对文本解读的“正思”和对感知过程的“反思”,读者才能达到效阅读。这种“正思”和“反思”的过程构成了“反思阅读”。学习者通过“定向”中感知、“定向”后验证自主形成阅读目标,“探究”中感知、“探究”后验证自主解决定向问题,生成“反思阅读”策略。

[关键词]   反思阅读  策略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0[中图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696(2008)06-0018-02

读者需要经历“感知——验证”的过程从事有效阅读。“感知”是读者根据自己生活经验、个体知识和已有图式对文本解读的“正思”;“验证”是读者回顾自己阅读方式、思维方式和新建图式对感知过程的“反思”。这种“正思”和“反思”的过程构成了“反思阅读”。

    一、“定向”过程中的“反思阅读”

    阅读要对文本和个体学习行为“定向”,“定向”是确定阅读目标,也是阅读。“定向”过程就是“反思阅读”过程。

1.学习者在“定向”中感知。阅读应该有目标。不同的阅读目标有不同的要求:常规性的目标旨在学习和欣赏的阅读,通过阅读教材,感知篇章,领会意旨,进入情境,唤起读者和作者的思想共识、感情共鸣,实现阅读目标和写作目标的重合,达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的境地。创造性的目标旨在研究和评价阅读,通过阅读教材,批评匡正,扩大认识,实现阅读目标对写作目标的超越,创造“作者以为然,读者却不以为然”的境界。阅读心理学认为,读者对于从文本中获得意义有不同的要求,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阅读教学不仅应该让学生自定阅读目标,而且应该激发他们探究创造性的阅读目标。笔者在实践中作了这样的尝试:学生打开课文,让他们带着“写什么”、“怎么写”、“学什么”、“怎么学”、“悟什么”、“怎么悟”等抽象问题进行阅读,在“写什么”、“怎么写”的激活下,根据自己个体知识或已有图式,形成“认识问题”——对教材内容与结构的整体性模糊认识;在“学什么”、“怎么学”的激活下,找出未知或要建图式,形成“方法问题”——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在“悟什么”“怎么悟”的激活下,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世界”的认识,形成“情感问题”——对教材的价值取向和作者情感态度进行选择、认同。“写什么”、“学什么”、“悟什么”的激活,主要建立“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目标;“怎么写”、“怎么学”、“怎么悟”的激活,主要建立“过程和方法”目标。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用这抽象问题将三维目标进行分解和整合,初步定出“阅读目标”。读者在定向目标的过程中,不仅感知了文本,而且又形成了探究“问题”——自定的目标与其达成度之间的“差距”。

    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教师让学生带着“写什么”、“怎么写”、“学什么”、“怎么学”、“悟什么”、“怎么悟”等抽象问题进行阅读,他们认真阅读、思考,努力探究:“写什么”——“滴水穿石奇观的来历”、“中外名人靠滴水穿石精神成就事业的事例”、“滴水穿石的启示”。“怎么写”——课文先描写滴水穿石奇观的来历;然后通过具体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在阐述事例时,通过具体数字直接说明;最后揭示“启示”。“学什么”——主要学习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和学习“滴水穿石”的精神。“怎么学”——反复朗读,仔细体会,凭借语言材料感悟。“悟什么”——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怎么悟”——抓住重点,认真揣摩,用情朗读;联系生活,仔细分析,用心体验。有的同学在读中能够探究出这些“问题”,有的同学只能探究其中部分问题。探究出“问题”的,形成了学习目标:1.“滴水穿石”本意和喻意是什么?2.明白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3.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探究不出“问题”的,先要解决自己学习中的障碍,这个学习障碍首先成了自己的第一学习目标,在解决障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比较科学的学习目标。

2.学习者在“定向”后验证。学习者在阅读教材过程中进行初步定向,在定向中产生了“问题”,此时,并不能就此结束,因为人们的认识过程是螺旋上升的,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需要探究的问题也在不断升华。因此,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带着“写什么”、“怎么写”、“学什么”、“怎么学”、“悟什么”、“怎么悟”等问题,根据自己新的认知结构或图式,进一步探究:刚才是怎样“定向”的?为什么这样“定向”?应该怎样“定向”更合理?通过不断反思,不断修正,不断发掘,在进行再“定向”的过程中形成新的“问题”。这样反思“定向”阅读目标,既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积累知识,又促进他们生成新的探究性“问题”;既帮助他们自主形成探究性“问题”,又促进掌握形成“问题”的策略;既帮助他们总结学习方法,又促进创造新的学习策略。

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学生带着“写什么”、“怎么写”、“学什么”、“怎么学”、“悟什么”、“怎么悟”等抽象问题,开始形成的主要学习目标可能是:“滴水穿石”给我们有什么启示?当他们重新阅读验证时,有些学生可能会这样思考:“滴水穿石”在这里指的是什么意思?“滴水”为什么会“穿石”?什么样的“滴水”才能“穿石”?他们通过全面学习后,可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更加明确学习目标: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有些学生可能会这样思考:为什么要写“滴水穿石”?“滴水穿石”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通过探究,他们可能对教学目标进行新的定位:明白大凡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我们今后做任何事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努力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他们就是这样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否定,不断地肯定,促使自己的认识不断完善。目标每提高一次,自然会产生相应的“疑”,每解决一个“疑”,人的认识水平也就相应有了提高。

二、“探究”过程中的“反思阅读”

    阅读要对文本和个体定向目标“探究”,“探究”是解决定向问题,乃是阅读。“探究”过程就是“反思阅读”过程。

1.学生在“探究”中感知。学习者形成的阅读“目标”或“问题”成了他后续学习的“知识生长点”、“能力形成点”、“方法生成点”、“情感点燃点”和“动力发源点”。他带着形成的“认知问题”、“方法问题”、“情感问题”进一步阅读教材,探究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析当前问题的基本结构,洞察问题中的隐含的基本关系,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和推理,生成假设。通过问题解决,获得某类问题图式,形成相应的问题解决技能。当面对较难问题时,需要同时激活多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图式的组合来形成解决当前问题的图式。另外,还可以基于对问题的分析,建构起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形成对某种概念、规律和关系的理解。

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持之以恒”的意思。不同的学生由于已有知识结构不同,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解决方式:一、查字典或工具书;二、请教别人;三、联系上下文自解;四、联系生活理解;五、回顾所学过的知识理解。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选择两三种方法进行理解。他们通过不同途径的探究,可能会获得多种答案。一、本意:水滴在石头上,把石头击成洞;二、喻意:只要坚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三、语意:把“所做的事情”说成“滴水”,把“实现的目标”说成是“穿石”。就联系课文理解而言,也是“五彩缤纷”:一、在对“滴水穿石”景象来历的描述中,它的意思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水滴总是滴在一个地方,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二、在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的故事中,它的意思是“二十几年不懈努力,翻山越岭,访名医,尝药草,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三、在齐白石作画的故事中,它的意思是“数十年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到了晚年,他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因而,他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们通过调动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探究理解“滴水穿石”,掌握词语的意义;通过多种方式探究,形成了理解词语的“图式”。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运用,而且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

2.学生在“探究”后验证。学习者解决问题后,并不能就此结束,要让他们检验“假设”,反思“探究”。“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一是通过实践检验,即按假定方案实施,如果成功就证明假设正确,同时问题也得到解决;二是通过心智活动进行推理,即在思维中按假设进行推论,如果能合乎逻辑地推出预期成果,就算问题初步解决。“反思‘探究’”就是让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回顾:一、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解决办法,总结、分析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找到教训,形成策略;二、反思能否运用形成的策略,再去探究新的问题,解决类似的“问题”。这样的反思不仅是对学习过程的“回顾”,而且是对学习方法的“探索”;不仅是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总结”,而且是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提升”。

学生理解了“滴水穿石”这个词语后,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时,可以请学生联系这段话再理解“滴水穿石”的意思,并举例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学生在理解词语时,他根据刚才形成的理解词语的“图式”,结合具体语境,很快就能明白:“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做事,就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这样既验证了自己的“探究”,又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同时,对为什么形成“启示”也就自然明白。学生在举例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时,他通过反思“滴水穿石”的意思、理解该词的策略和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选出能够准确说明道理的事例。这样既回顾了“知识”的理解,又促进了“知识”的加工、反刍,还促进了“知识”的运用,创造性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反思阅读”是对文本理解的再思,也是对认识过程和探究方式的总结;是对原认知水平的再思,也是对探究能力和创造本领的建构;是对阅读定向的再思,也是对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

此文刊发在《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Reflections on reading strategies Inquiry

          Li Jiancheng

Hongze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Abstract:Efficient readers need to experience two processes, one of which is to have a directly thought of text reading, the other is to have a reflection in the process of perception. Thus directly thinking and reflection are on the process of forming a reflection of reading. Learners through the "orientation" in the sense of reading and the "orientation" after reading of verification identified the targets of reading, the learners research the perception and explore the verificatio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directional reading, so the two of which lead to the reflection reading.

Key words: reflection reading, strategy, inquiry                                                                    

  评论这张
 
阅读(109)|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