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行为(转载)
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已经发现,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结果具有相关性,并因此得出了教师教学行为不同导致作为教学效果的学生学习结果不同的结论。
(1)教学量和进度
学习的机会/覆盖的内容;角色界定/期望/时间分配;课堂管理/学生投入学习时间:一致的成功/学术性学习时间:主动教学。
(2)提供信息
组织条理性、结构化;丰富性/循序渐进;清晰明了;热情;进度/等候时。
(3)提问
问题的难度水平;问题的认知水平;问题的清晰明了度;提问后的等候时;选择回答者;等候学生回答。
(4)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反应
对正确反应作出反应:对不完整或部分正确反应作出反应;对不正确反应作出反应;对不回答问题的学生作出反应;对学生的问题和评论作出反应。
(5)其他行为
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G.D.Borich (2000)在《有效教学方法》(第4版)的专著中认为,有10种教师行为与理想的学生学习业绩有显著关系,其中5种行为在过去30年得到了大量研究的一致支持,这5种行为被称作关键行为(key behavior),它们是有效教学的精髓。另外五种行为被称作辅助行为(helping behavior),它们与关键行为配合使用,有助于有效教学。5种关键行为是:课的清晰明了;教学变异性;以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确保学生的成功率。5种辅助行为是:利用学生的观念和贡献;精心组织;恰当提问;展开探询;传递自身的影响。总之,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发现了一些与学生学习成绩紧密相关的教学行为,这些与学生学习成绩相关的教学行为,就是有效教师的特色性教学行为,是衡量教师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 (Anderson et al.1979),虽然大多数教师都了解和实际表现出与学生良好成绩相关的行为,但有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多地表现出这些教学行为。这就是说,在实际教学中,更多地表现出与学生良好成绩相关行为的教师就是教学有效性的教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