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仁者见智

有大德才会有大智

 
 
 

日志

 
 

当用“成长”定义“教育”时……(刊发稿)  

2011-05-24 19:55:21|  分类: 刊发文章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教育应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借用生物学概念定义教育,他认为,随着生活的改变,环境等外在作用促进人不断生长。

近年来,我们从未来社会需要、教育发展要求和本校实际出发,重构学校的教育哲学,重建学校的核心价值取向,以“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作为办学使命,并用“成长”定义教育——“教育即成长”试图寻求一种视角认识和实践教育,对教育进行校本化探究。“教育即成长”是在对杜威“教育即生长”认识基础上,对教育本质的另一种理解,对教育定义的另一种阐述,对教育实践的另一种探索。我们用“成长”定义教育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教育即成长”是从人类学角度定义教育,关注人生命意义的成长。

从人的生命成长角度看,成长的内涵包括:成长即生长,是生命体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自我发育,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成长即发展,是生命体在“原有”基础上,自我主动变化、不断生长的过程;成长即创造,是在原来生命体的基础上,通过“原生命体”的自我变革形成新生命的过程。

二是,“教育即成长”是从教育学角度定义教育,探究教育对生命成长的影响。

成长是教育的特质,教育具有的品质很多,但是慢慢向成熟发展是其本质特性,即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成长;成长是教育的表征,教育呈现的现象很多,但是不断发展变化是其客观表现,即教育的客观表现是成长;成长是教育的状态,教育展现的形态很多,但是不断长到成熟是其存在方式,即教育的存在状态是成长。

以“成长”定义教育,促使教师和教学发生深刻变化。

第一,让教师定义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教师便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和促进者。成功比成绩重要,成长比成功还重要。成绩只代表着学业上的进步,有时甚至成了分数的代名词;成功固然可喜可贺,但成功可能是一时的,有时囿于一域;成长则是人存在的价值、教育的价值,亦即教育的终极意义。因此,教师不应只是文化布道者,而应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和促进者。这样定义教师也将带来教育本质的变化——教育不是追求成绩,而应是促进学生成长,这是教育的原义和真义。

二是,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需要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生命体都有“成长需要”,每个人都是“自我发展者”。这样定义教师也将带来教育主体的变化——教育不是别人的要求,是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一种生命自觉,是自我教育。

第二,让教学定义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

一是,教学使命由“传承知识”变为“关注生命”。以此凸现教学的价值——关注生命,促使教学回归原点,回归本源,让人的生命得到成长。

二是,教学目标由“着眼现在”变为“关注一生”。受功利主义影响,我们的教学目标往往急功近利。以成长定义教育,关注人生命的终身发展,促使教学放眼未来,让人的生命得到可持续成长。

三是,教学理念由“要我学习”变为“我要成长”。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也追求引导学生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但这只是教学的一种理念,并非是对整个教学的定义。以成长定义教育,成长比学习的内涵更加宽泛,价值取向更加明确:让教学成为自己的需要,成为生命的需要,成为生活的需要。

四是,教学方法由“教师传授”变为“师生共享”。生命提升不是教出来的,是生命体自我主动建构的,是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享受他人的成长而引起自我生命的成长。以成长定义教育,关注教学方式对生命成长的影响,让人的生命在共享中成长。

 

                                             此文刊发在《江苏教育参考》2011.4(卷首语)

  评论这张
 
阅读(207)|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