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仁者见智

有大德才会有大智

 
 
 

日志

 
 

用科研滋养学校成长(发言稿)  

2011-05-29 17:31:54|  分类: 管理断想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5月26日至27日江苏省基础教育研究所在南京召开2011年江苏省中小学教育科研协进会,会上要我校代表淮安市作一个典型发言,介绍学校科研工作。这是27日在大会上的发言稿。

 

用科研滋养学校成长

近年来,我校积极推进“科研兴校”战略,建构了“工作即研究”的科研理念,“问题即课题”的科研思路,“思想即实践”的科研策略。十五期间,承担省、市级课题研究9项,其中省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课题“构建自问自探教学模式”获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实践探索类二等奖、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校本管理的理念及策略研究”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十一五”以来,承担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17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学校成长型文化建构的校本研究”已通过结题鉴定,成果丰硕,出版论著6本,发表相关论文200多篇,50多人次为省市级提供研究课、观摩课。省教育学会在我校举办“李建成校长‘用文化发展人’学术研讨会”,省陶行知研究会在我校召开“共享成长”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交流会。学校获“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文明学校”等殊荣。《人民教育》、《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媒体对我校做法及成果进行了报道。

一、用科研引领学校厘清自己的教育哲学

2002年,全国轰轰烈烈推进新课程改革,不少学校紧跟课改的步伐探究教学方法改革。我们用科研的视野进行系统分析,觉得学校改革的根本应是学校文化的变革,学校文化改革的关键应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即教育哲学的明晰。于是,我们以科研为抓手,重新厘清学校的教育哲学:一是对学校教育的使命进行探究。今天的学校教育过于关注成绩,我们觉得这样的教育违背了自己的使命。因为“成功比成绩重要,成长比成功还重要。成绩只代表着学业上的进步,有时甚至成了分数的代名词;成功固然可喜可贺,但成功可能是一时的,有时囿于一域;成长则是人存在的价值、教育的价值,亦即教育的终极意义”。基于这样理解,我们提出以“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作为学校教育使命。二是对学校教育的本质进行认识。今天的学校教育过于强调“人教育人”,我们觉得教育不仅应关注人教育人,更应关注用文化陶冶人。三是对学校教育的历史进行追塑。我们对学校五十年的历史进行调查,发现多年来学校一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财富”是建构学校教育哲学的基础。四是对学校教育的哲学进行提炼。我们根据人的发展需要、社会对人的需要和影响学校发展的诸多要素的综合分析,提炼出“教育即成长”这一教育哲学。后来,我们围绕这个教育哲学建构学校“成长教育”的理念文化框架:以“共享成长”作为办学理念,以“向上”作为学校精神,以“顺应人的成长规律,促进师生健康发展”作为教育理念,以“做最好的自己”作为校训,倡导“做学创合一”的校风,追求“自然、自觉”的学习境界。我校教育哲学的提炼和理念系统建构,不是专家“给予”的,也不是拍脑袋“想出”的,而是在系统研究基础上凝炼而成的。

二、用科研引领学校建构自己的教育路径

教育哲学是广大师生的教育信仰。厘清了自己的教育哲学后,我们又尝试运用教育科研这个手段建构自己的教育路径。通过调查分析、经验筛选和理论探究,构建成长教育的框架。

1. 建构“成长物质文化”陶冶人。学校的校舍、花草树木、景点和教育手段是一种自然环境,也是一种物化的教育资源。如何让“自然环境”变成“教育资源”,我们进行科学的探究:一是把无意义的“物体”赋予有意义的“载体”。我们给“路”取名为“志远”和“志同”,激励师生立志成长;给教学楼命名为“润泽楼”、“滋养楼”、“滋润楼”,引导师生改善自己的教和学。二是把无意义的“物化”建成有意义的“文化”。人的成长需要制度规范,我们在教学楼前铺设大理石广场时,用色彩鲜明的黑白大理石做成“方圆交错”的图案。“方”有棱角,表示做事要有原则性和规范性;“圆”有灵动感,表示做事要有灵活性和变通性。“方圆交错”警示师生追求“严格而自由”的境界。人的成长需要模范引领,我们利用围墙建起了“赍志墙”——在墙上张贴了世界冠军的照片和他们的辉煌业绩,让师生在锻炼时,能够感知体育事业的发展,感受体育文化的熏陶,感悟运动健儿成长的历程。人的成长需要传统文化熏陶,我们请书法家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背诵的和教材中的古诗词题写出来,雕刻在大理石上,贴在教学楼的后墙壁,并取名为“言志壁”,让师生接受传统文化精神的陶冶……

2. 建构“成长制度文化”引领人。为了更好引领师生成长,我们以科研为载体,积极探究制度的建构和制度文化的形成。学校制订了《洪泽县实验小学“成长教师”奖励意见》和《洪泽县实验小学“学生成长奖”评比办法》。《“成长教师”奖励意见》按照教师成长快慢分别设“成长教师·成就奖”、“成长教师·成才奖”、“成长教师·新苗奖”,每个奖项条件清楚,凡是符合条件的都可以奖励,没有名额限制。《“学生成长奖”评比办法》也是这样,学期初,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成长目标和兴趣爱好申报一个“奖项”;学期结束,全班同学根据申报者的“表现”和“进步”,确定奖励,不只看结果,主要看“成长”经历。整个过程,我们淡化“制度管理”,关注“文化引领”,努力将管理由“人管”走向“文管”,由“他控”走向“自控”,由“约束”走向“发展”,由“个别”走向“全体”。通过践行,逐步形成文化自觉。

3. 建构“成长课程文化”培植人。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道出课程的重要性,但忽视了人的主观需要,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人”。为了建构“成长课程体系”,促进每个学生更好成长,我们在课程建设上从整体入手,全面建构适合学生成长的课程:其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国家课程不是完全照搬“课标要求”,在实施时需要因校和因人而异,于是,我们紧紧围绕学生“成长需要”探究教学改革。方法上,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教师教”转化为“学生学”,让学生成为成长的探究者;内容上,精心加工学生成长养分,将“教材”转化为“学材”——把教科书“烹制成”滋养学生成长的“营养美食”。其二,校本课程“生本化”。校本课程的开设不是随意确定的,我们紧紧围绕学生“成长需要”组织开发。方法上,将“专家开发”转化为“师生开发”,让学生在开发中成长;内容上,将“关注社会需要”转化为“关怀生命成长”,让学生生命得到发展。其三,生本课程“个性化”。学校积极引导学生根据个体特长和爱好,建构个体的生本课程,促进个体优势潜能的张扬和劣势潜能的发展。内容上,从中年级开始,我们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建立“自修课”,课程由自己确定,可以是音乐、美术、体育、电脑、劳动,也可以是语文、数学和外语;方法上,突出个体选择,可以是听说读写,也可以是娱乐运动;方式上,注重自主安排,可以个人独立进行,也可以和别人共同合作。通过这种个体的生本课程培养兴趣、张扬个性、锤炼能力。

三、用科研引领学校实践自己的教育构想

实践出真知,建构教育路径后,我们便围绕教育构想积极进行实践,通过实践不断验证和修正自己建构的教育,最终走向教育哲学所追求的境界。

1.让每个教师的生命得到更好地成长。教师的生命成长包括物质机能的成长和精神素养的成长;精神素养的成长包括职业道德成长和专业素质的成长。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核心是教师个性的发展,就此,我们围绕“尊重教师成长需要,建构教师成长机制,搭建教师成长平台”进行一些有益的实践。“尊重教师成长需要”,就是按教师个体成长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成长需要的“营养”,即满足他们学习、实践、表现的需要,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建构教师成长机制”,就是建立引领教师个性化成长的制度,通过制度文化引领他们自主成长。“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就是为教师个性化发展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学校通过让他们开设校本研修课,给他们组织技能竞赛,替他们组织教育研讨等活动促进他们发展。

2.让每个学生的生命得到更好地成长。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学生的生命得到充分发展,生命发展的本质就是让每个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健康成长,我们围绕“尊重生命自然的差异,依托生命自然的潜能,发展生命自然的灵性”进行一些有益的实践。“尊重生命自然的差异”,在教育目标上,探究根据人的潜能自定发展目标,尤其在年级段目标的确定上,允许“异步调整,分段实施”。在教育内容上,探究语文、数学和英语以外的国家课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提前或推迟学习;校本课程作为“自助餐”,让他们根据成长需要自由选择。在教育评价上,让学生不去横向和同学比成绩,而是纵向和自己比成长。在和同伴相比时,看发展,比谁的进步大;看潜力,比谁的努力程度高。“依托生命自然的潜能”,就目标而言,以让人的生命成长为目标,不只是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是以人的生命成长为宗旨,以“原生命体”的身心、情感、智慧和道德为基点,在此基础上引发他们依靠自己内部潜力主动“生长”。就方法而言,教育者通过启蒙、组织、帮助,激起学习者的情感、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延续自然学习的核心行为——自主学习。就方式而言,追求“让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通过让每个学习者依托自己的生命潜能提升自己实践能力。“发展生命自然的灵性”,在理论上,通过顺应天性的方式发展自然赋予人的一切才能,从而培养人全面发展的且不受任何压制的个性。在实践中,通过开发健康与健美、生活与美容、脑科学与心理学等学生自主成长需要的课程文化,让他们处处表现灵性;通过建构自由的对话文化、自主的思维文化、自然的和谐文化、自觉的实践文化等适于学生成长的课堂文化,让他们时时生发灵性;通过举行艺体节、读书节、创新节、英语节、狂欢节等促进学生成长的活动文化,让他们人人展示灵性。总之,通过发展灵性促进人个性发展。

在几年实践中,我们通过用科研引领学校厘清自己的教育哲学,用科研引领学校建构自己的教育路径,用科研引领学校实践自己的教育构想,让学校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促进学校持续、稳步发展。

  评论这张
 
阅读(224)|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