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仁者见智

有大德才会有大智

 
 
 

日志

 
 

课程整合:给学校课程做做减法(摘)  

2013-07-07 13:50:49|  分类: 他山之玉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编者按:“教什么”与“怎么教”,这是教学离不开的根本问题。如果说我们关注课堂教学改革是怎么教的问题,那么关注课程则是教什么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深化,课程意识已经成为许多学校及一线教师的自觉。但是在如何认识课程、怎样建设课程等问题上,也一直存在困惑。从今天开始,本刊推出关注课程建设系列内容,敬请关注。

■崔秀梅

一项调查引发思考

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潍坊市教科院对全市小学开展了5项工作调研,分别是:课程实施、课堂改革、作业布置与批改、校本研究与学校管理、教师队伍现状。

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问题——“请你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可多选)”的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地方课程兴趣全部低于语文、数学。这是为什么呢?进一步调查发现,上述几门课程的专任教师很少,绝大多数教师都同时兼任其他一门或几门学科。例如:在对城区14所规模较大学校的数据统计中,科学专任教师11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专任教师12人,这两科专任教师数只占应配任课教师数的30.3%;而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则没有专任教师。其他规模较小的学校以及农村学校,教师兼课的现象更为普遍。

据统计,全市兼课3门以上的教师达43.9%,最高的县市区达到58.07%。多数受访教师反映,兼课过多使教师分身乏术,造成有的课程只能“走过场”,有的教师干脆把科学等课程上成语、数、外。学生不能深入地走进课程,当然会影响到对这些课程的兴趣。然而,要给每门课程都配备专任教师,显然又是无法实现的。

几门课程存在重复交叉

我们对上述课程作了比较,发现它们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领域存在着重复、交叉现象。

课程目标彼此相容。例如,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等等。科学的课程目标有:能运用感官和适当的工具,搜集、整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保持与发展小学生乐于探究的欲望;珍爱并善待环境,等等。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有: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服务社会;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等等。另外,地方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安全教育,虽然没有具体的课程标准,但借助教材内容来分析其课程目标,也与上述3门课程的目标存在广泛的相容性。

课程内容彼此交叉。例如,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垃圾带来的烦恼”与三年级环境教育中的“餐桌上的剩菜”及“话说包装”存在知识重合,重合点为垃圾的种类、来源以及垃圾对环境和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等等。统计显示,3至6年级的国家课程科学、品德与社会、与地方课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的交叉重复率达48%至61%。

新课程倡导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避免各自为战的分隔态势,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为解决上述矛盾,我们决定走一条课程整合的路子,即把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科学、品德与社会这几门课程进行整合,以期达到如下三个目标:一是更有效地实施这些课程,从而真正落实课程方案;二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三是激发教师的课程意识,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基于标准构建并实施主题课程

基于调研,我们设想,对小学3至6年级的部分课程进行整合:以国家课程科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为主体,将地方课程的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课程,通过删减、融合、增补、重组,形成以自主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为主要特征的“主题模块”实施教学。整合后的课程称为主题课程,主题课程可以实现学生的综合学习,从而探索“理想的课程整合建设与实践模式”,构建有效落实课程方案、基于学校实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主题课程。

具体目标包括:构建严谨科学的主题课程(公共部分)。研究确定课程整合的领域、目标,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各学校都能开展的活动主题,构建严谨科学的主题课程。形成有效的主题课程实施策略。形成完善的区域课程整合推进机制,包括“课程整合实施指导意见”、主题课程学校个性部分的操作规范及评价标准等。引领全市更多学校开展以校为本的课程研究,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建设与实施能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个性的课程体系,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构建课程整合研究机制。我们成立了课程整合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构建了市、县、校三级研究网络,分别组成了研究团队,建立了定期研究、定期交流等制度;开发了课题研究网络平台,保证研究成果及时分享、研究问题及时得到反馈解决;通过把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研究成果

纳入市级成果评价系列,调动实验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主题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目标分析与整合。我们认真研读上述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指导纲要、地方课程指南等材料,梳理出这些课程的课程目标,并进行分类整合,使原来重叠的目标得以精简、分散的目标相互融合、杂乱的目标变得清晰,既保证了原有课程目标不缺失,又使原来各自表述的目标实现了有机统一,形成了科学、系统的“主题课程目标框架”。内容梳理与重组。对原有教材进行分析,将典型的内容进行保留,割裂的内容进行统整,重叠的内容进行合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教材并不是课程内容的全部,对于那些无法有效落实的“主题课程”目标,我们进行了创造性地自主开发,最终形成了围绕主题课程目标的课程内容。主题选择与确定。为了把上述整合后形成的目标、内容标示出来,我们联系学生的生活及经验,选取内涵最贴切、学生最感兴趣的主题,与目标、内容一起组成主题模块。活动设计与建构。为了有效落实主题课程的目标,合理使用好这些课程内容及主题,我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实践为载体,以方法为要素,着力设计并建构了每个主题活动,突出体现了开放性、生成性、实践性、自主性等主题课程特性,开发了一整套“主题课程学生活动资源包”。

课程重整,使教师经历了研究、思考、质疑、再造的课程创建之路,它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创建了主题课程本身,而在于唤醒了教师作为课程研究者的角色意识,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始成为自觉行为。

以校为本统筹课程。课程整合后,需要校长对学校的全部课程进行通盘筹划。校长的课程统筹,首先是对课程整合涉及到的所有课程进行统筹,确保课程目标不降低、无缺失。包括整合后的课程由谁来上,什么时候上,占用哪些课时,未整合的部分如何处理等;其次是对未参与整合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进行统筹,其中包含这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要与整合后的主题课程一起进行合理安排;再其次,如果前两点未能凸显学校课程特色,则要在整个课程框架内,策划一套学校课程,以保持学校课程文化的独特性和延续性。

我们引导学校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充分利用好教师资源,不同学校可以视情况确定不同的教师安排方式。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其一,专职模式。每个教师执教两个班的主题课程,其中,科学和品德中未整合部分作了主题化处理。也有的学校让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规划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并把主题课程作为自己发展方向的骨干青年教师担任主题课程专职教师。同时,适当吸引社区和家长以及其他学科有特长的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指导中来,作为兼职指导教师。专职教师主要负责活动主题各阶段的规划和指导、活动小组行为的监督、活动安全的管理以及活动过程、成果的评价和管理以及大部分活动主题的指导工作。兼职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认领相关主题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其二,主题认领模式。每4个班为一个单元,涉及到整合的课程由两位教师执教,一位执教科学类,一位执教品德与社会类。其三,语文(或数学)+主题课程模式。如有的学校由一位教师担任一个班的语文(或数学),另加上这个班的主题课程,而另一位主科教师执教科学、品德中未被整合部分。无论哪种模式,较整合前相比,教师任教门类相对减少,减轻了教师备课负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无论哪种模式,都离不开学校强有力的管理、积极有效的岗前培训和跟进式集体备课研讨。二是充分利用校内外其他资源。以学校为核心,形成学校与校外场所、机构、人员的良性相互支持关系,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充分有效的条件。各实验学校都能充分利用当地社区或地域资源,做到校内外结合。三是合理安排时间。课程统筹中,鼓励学校大胆探索,尝试适合本校实际的时间安排方案。多数学校选择每周2至3个下午课时连排,便于一个主题从选题、组成课题组,到制定、交流实施计划,一气呵成。课时连排方便主题课程各个阶段的实施。

主题课程实施的5种课型。为了便于实施,我们根据主题课程的性质,归纳总结了以下5种课型。

方案制定课: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出课题。鼓励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把联系密切的问题整合为几个小主题,也称为主题课程的子课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喜欢的主题,并与相同选择者组成课题组,制定方案,全班交流方案,由教师组织学生对每个组的活动方案进行评价完善。方法指导课:主题课程实施初期教师要进行基本的方法指导,如如何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访谈调查、收集处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必要时要通过专门的方法指导课来实施。科学探究课:一些严谨的科学知识,学生必须在实验室内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获得。旨在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增强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还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课:动手操作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形成综合能力的极好方式。一般适宜在较短的时间周期内完成。操作型课堂不能把操作学习视为简单、基本、机械的技能训练,要体现“动手做”、“动脑做”、“做中学”思想,切实实现动手与动脑的有机融合。展示交流课:展示交流课是指学生参与主题实践活动后,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研究成果交流展示的课型。展示交流以分享为手段,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主题课程为目的。展示交流课可分为中期交流课和结题交流课两种。

课程整合实践成效初显

主题课程已经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据对实验学校学生的调查统计(发放问卷1460份,收回有效问卷1458份),学生喜欢主题课程的比例达到94%,在对所有课程受欢迎度的调查中,主题课程受欢迎度远远高于其他课程。


主题课程得到学校、教师的高度认可。在对实验学校的校长、教师问卷中,表示主题课程“很有价值”的达到了85%,实验教师普遍认为,参与该课题,提高了自己的研究能力,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通过实施主题课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课题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同和拥护,实验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6个实验区的9所实验学校发展到现在11个实验区的19所实验学校。而且,更多的实验学校正在迫切地申请加入。

主题课程得到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为了支持和保障课题实验顺利进行,市教育局专门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加强“小学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实验工作的意见》,省内外专家学者都给予高度评价,山东省教科所于2012年10月组织召开了“山东省首届小学课程整合专题研讨会”,向全省推介课题取得的成果。

(作者系山东省潍坊市教科院副院长)

  评论这张
 
阅读(94)|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