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仁者见智

有大德才会有大智

 
 
 

日志

 
 

在深化教学改革中求解“钱学森之问”(摘)  

2015-10-11 08:38:52|  分类: 教学改革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金色的九月,收获的季节。古都西安丹桂飘香,秋菊溢彩。从举世闻名的大雁塔驱车向西7.9公里,便到了西安高新第一中学。琅琅书声在耳边流淌,昂扬青春在校园激荡,新落成的钱学森生平业绩展馆格外引人注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面对“钱学森之问”,西安高新一中两任校长皎秋萍、王淑芳带领全体教师接续探索、躬身实践、独辟蹊径、春华秋实。

  国际视野敢于创新

  1995年的春天,时任西北工业大学附中校长的皎秋萍,接到了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聘书,要她同时兼任西安高新第一中学的校长。“办一流的学校,必须要有一流的校长。”管委会的领导眼光独到,再加上西北工业大学和附中给予大力支持。于是,皎校长受聘来到高新一中。

  那时候的西安高新一中,就一栋教学楼;餐厅是在黄土地上搭的简易毡房;教师住在农村租住房,下雨天泥泞一片,想找一个落脚的地方都难。更难的是没有生源,好不容易动员了一些家长来参观,“人家一看就害怕了,谁也不愿把孩子往这儿送,因为当时学校还未建好”。第一年招生,高一两个班,满打满算98个人。“别的学校不要的学生,我们都招不到。”

  皎秋萍就是皎秋萍,即使最差的生源,她也要点石成金。皎校长和她的团队提出: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果!要实施成功教育,厚爱学困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差生。教职工每人包一个学生,每周谈话,以正面表扬为主,激励他们的上进心。为了让孩子们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学校用音乐铃声打铃;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师们就自己动手编。他们坚信:没有不合格的学生。三年后,第一届高中生毕业了,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当中86%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其中两人还考进了清华、北大。

  从此,年轻的西安高新一中一路高歌,誉满古城。20年中,556人从这里走进清华、北大,400多人从这里走向牛津、剑桥等国际名校。

  “中学教育不仅要把孩子们送进国内外一流大学,还要积极回答钱学森之问,主动寻找问题症结,蹚出一条培养拔尖人才的新路子。”这是皎校长和老师们的梦想。

  为此,她把高新一中的老师送到哥伦比亚大学、送到麻省理工学院去研修,送到美国、英国最好的中学去学习、观摩、体验,把新加坡的老师请进来授课,以学习发达国家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在实践中提升,在比较中领悟,皎校长发现了三个症结:第一,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很好,但我们的教学还是应试模式,给学生的自主空间太少,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二是学制一刀切,九年义务教育对于优秀学生显得偏长,淹没了拔尖人才的培养。第三是学校、家长过分注意分数,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甚至有些学生没有学会如何做人,没有学会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问题找到了,出路在改革。2009年就任西安高新民办学校理事会理事长的皎秋萍跳出高中教育,在她管理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十所民办学校中系统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试点中,小学一年级就抓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培养,重点培养语言能力。到了小学五六年级,给拔尖学生创造更多条件让他们学习科学知识,参与社会实践。初中三年,重点抓形象思维培养,进入高中,则突出逻辑思维训练。与此同时,创设环境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让学生诚信、担当、感恩、爱国。设在高中的首届钱学森实验班,2015年两个班共毕业97人,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录取24人,占25%;被“2+7”院校录取72人,占74%;其余全部被重点院校录取。这97人中有30人为初高中“2+3”模式考生参加高考,8人被北大清华录取,其余被重点院校录取。

  为时创新人尽其才

  伴随着西安高新区的迅猛崛起,短短20年,西安高新一中在竞争中创业,在创业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2009年接过校长重任的王淑芳在求解“钱学森之问”中,提出了“为时创新,人尽其才”的校训,形成了三维拓展办学思想。

  “‘为时创新’,就是做在当下,抓住时机创新,形成时时能创新,人人能创新的文化氛围。”校长王淑芳说,“‘人尽其才’,就是让教师充分施展才华和能力,就是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学校在内部管理体制创新上狠下功夫,充分发挥民办学校体制用人机制灵活的优势,使教职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低职高聘。学校因岗设人,人尽其职,没有闲散富余人员。

  在推进课程改革中,王淑芳校长紧紧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体两翼”特色教育发展的新架构。“一体”,就是以高中课程为主体,为培养高、精、尖人才夯实基础;“两翼”,一是在高中开设国际课程,拓展国际视野;二是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培养形象思维。

  学校从学生、学科、学校、社会发展四个维度进行需求分析,探索学科交叉,摸索学科模块排列与重组,建构高选择性、现代性的学校课程体系。同时,改革教育评价,从分数引领、竞赛引领迈向“志、趣、能”引领,让不同潜质、不同需求的优秀学生在课程选择中明确志向、激活兴趣,让他们在课程体验中认识与开发自己的潜能。

  为满足家长和学生接受更好教育的向往,西安高新一中引进国际课程,聘请外籍教师参与高中课程常规教学,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成熟的教育理念,构建中外融合的学校课程体系。

  艺术教育是不可替代的。学校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综合艺术教育,美术课上,学生以生活中熟悉的椅子为媒介,将漆画、镶嵌、拼贴等多种工艺美术门类延展到了椅子设计上,切身体会了制作一把传统漆器椅子的过程。在讲热带雨林植物时,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由地理老师指导学生从气候的角度去分析,一组由生物老师指导学生从植物学角度去讲解,另一组由美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素描。最终,学生从三个方面完成作业并进行交流,形成了跨学科学习的延展。

        西安高新一中积极构建因材施教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学校将学生发展指导分为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和生涯指导三个领域展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校全体教职工担任“导师”,共同参与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从学习、生活到生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和指导。同时,学校还积极建立“导生制”,使之成为“导师制”的重要补充。学生进入高二年级后,参加的第一项实践活动就是担任高一新生的“导生”。在迎新活动中,他们负责带着新生从报到注册、走进教室、寝室开始,帮助新生了解校园环境,熟悉学校一日常规、校园活动行为规范,传授学习体会和生活经验。迎新对高新一中学生来说,不只是一种角色的转变,更是一种责任 担当。

  评论这张
 
阅读(164)|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